略傳:
孔子為春秋時魯國人,名丘,字仲尼,生於周靈王二十一年八月二十七日。以國歷推算,為九月二十八日。
孔子生有聖德,學無常師,嘗問禮於老聃,學樂於長弘,習琴於師襄,不恥下問,以三人行必有師焉,初為魯國之司空於周敬王二十年任大司寇,攝相事,時魯大夫少正卯玩法弄權,心逆而險,言偽而辯,孔子以其亂政而誅之,魯國大治,其後周遊列國十八年,返魯後刪詩、書、訂禮、樂、贊周易、作春秋,弟子有三千,其中身通六藝者有七十二人,卒於周敬王四十一年,(公元前四九七),享七十有二。
我國古時立學,有釋奠之制,即於仲春及仲秋之上丁日,有祭奠先師之儀,至漢以來,皆奉孔子為先聖先師,漢平帝道謚孔子為褒成宣尼公,魏晉稱奉聖侯,隋稱紹聖侯,唐初稱褒聖侯,至大宗貞觀十一年詔尊孔子為宣父,玄宗開元二年,置內教坊及京都左右教坊,文風極盛,追謚為文宣王,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加謚為元聖文宣王,五年改謚為至聖文宣王,明世宗嘉靖九年釐正祀典,始為木王,題至聖先師孔子神位,清世祖入關代明稱帝,對孔子仍極尊崇,於順治二年謚為大成至聖文宣先師孔子,順治十四年,改稱至聖先師孔子。
孔子繼承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之聖道,闡揚儒家學術思想,集大政治家、大學術家、大教育家於一身,其聖德大道雖未見用於當世,卻為後世儒者所欽仰,尊之為「至聖先師」、「萬世師表」。
孔廟文稱文廟,是奉祀孔子的神聖宮廟,每逢先師聖誕,例必舉行「祭孔」大典祝壽,在祭典期間拔取智慧毛更是傳之己久的一項習俗。
|